行业人士表示,“内卷”的后果是“增产、增收但不增利”,与其纠结于“红海”,不如放眼广阔的全球市场。
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出海步伐已在加速,海外市场版图持续扩大。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2022年,我国全年累计出口汽车达311.1万辆。新能源车表现尤其亮眼,出口总量达67.9万辆,同比增1.2倍。在上述背景下,中国车企该如何举措,才能避免“内卷”,以高质量发展引领全球产业布局?
近期,在中国新能源车企市场出现的“价格战”,导火索是特斯拉通过使用“成本领先战略”(通过先发制人、以低价格产品争夺用户的市场战略)来巩固加强其市场地位。中国新能源车企在被迫应战的同时,也已看到海外市场或将是一片提升利润率的“蓝海”。但“走出去”必然能促进中国车企“高质量”发展吗?
无论国内还是海外,把产量做上去、把成本降下来都是提升市场占有率的基石。当前国内消费基数庞大,市场在提供产品需求的同时也给车企不断试错的空间。依托这个大市场,自主品牌成长更快,更易形成总量优势。当产品已经达到并超过产品的“盈亏平衡点”时,开拓海外市场则更有利于快速实现规模效益。
规模效益有了,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出海,则需要依托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带动引领当地产业链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需要跳开企业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协同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的角度进行战略规划。出海企业应认识到产业责任的重要性,统筹考虑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摒弃恶性竞争,维护产业共同利益。
当前,新能源车的市场大战才刚拉开序幕。相对而言,中国新能源车的起点要比传统油车高一些,涌现出一些具有世界竞争力的品牌。但伴随着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多家百年车企的“电动化”觉醒,叠加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它们的竞争力仍不容小觑。而一些车企正在押宝氢能,这是否会成下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总而言之,这个市场不乏机会,同时也充满风险,还远未形成比较稳定的格局。
在我与团队完成的全球产业研究图谱课题中,“汽车与汽车零配件”产业类别下,中美高市值企业数量对比为14:5。这意味着在年平均市值超百亿美元的企业中,中企数量已远超美国。然而当综合了市值、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后进行评估排名,中国的“汽车制造”仅名列第四,依旧落后于美国、德国和日本。通过上述两组数据的结论可以推导得出,中国有竞争力的车企数量已呈压倒性优势,但个体综合实力仍有提升空间。中国车企还远没到骄傲的时候,如何保持持续的创新力和品牌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将成下一阶段的重要使命。(作者何志毅是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汽车行业进入智能网联时代以后,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安全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2022年4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企业安全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强化数据安全保护,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保障数据安全。
中国汽车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更需对数据安全的话题充分学习、深入体会。2022年,我国全年汽车出口同比增长54.4%,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出口国。在中国汽车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面前,一些针对中国汽车的声音开始多起来,甚至有部分西方媒体炒作中国汽车对美国国家安全可能构成的挑战。
这暴露了炒作者对我国已提出两年多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的无知。该倡议提出:“各国应尊重他国主权、司法管辖权和对数据的安全管理权,未经他国法律允许不得直接向企业或个人调取位于他国的数据。各国如因打击犯罪等执法需要跨境调取数据,应通过司法协助渠道或其他相关多双边协议解决。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供应企业不得在产品和服务中设置后门,非法获取用户数据、控制或操纵用户系统和设备。”
B体育官方入口 B体育官网
针对上述挑战,中国车企应高度重视车辆数据安全建设。同时发挥自身优势,把《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中的内容讲清楚、说明白,打消海外尤其是西方不必要的担忧,并坚决回击恶意中伤。同时,企业也宜在有经验的专家学者赋能下“抱团取暖”,在数据安全方面发出“共同声音”、构建“集体叙事”。
汽车是一些老牌西方工业国家的“传统强项”,其固有的品牌、产品和技术优势正面临“百年变局”,利益格局也将发生变化。随着中国汽车“走出去”的脚步愈发坚实,一些国家以数据安全为由头的打压已经露出端倪。我国也可考虑通过立法、修法和立法解释等方式,进一步明确关键条款,巩固科技创新应用优势,进一步通过制度“赋能”,助力出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作者王辉耀是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原国务院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