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随着电动汽车的日益增多,充电桩需求也日渐增大,一般民用充电桩7kw, 最大电流32a,随着后期电动汽车增多,带来了两个关键问题,第一、一部分 用电区域,电气设备及线材老旧、原预留负荷较少,大量电动汽车充电时产 生的电流对原有用电负荷,用电设备及线材带来负担,不利于电气运行安全。 第二、绝大部分地区居民用电动充电桩功率规定在7kw及以下,对于电动车 容量较大或单次充电时间需求大的用户,需要快冲功能,7kw的充电功率不能 满足其日常使用。因此需要一种新型智能充电桩解决此问题。
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智能充电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 出的问题。
4.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型智能充电桩,包括充电桩主机,所述充 电桩主机内设有多功能整流器、主控模块和智能电池变换器,所述充电桩主 机外部设有高倍率电池包,所述多功能整流器输入端与外部市电连接,所述 多功能整流器输出端与外部负载连接。
6.优选的,所述高倍率电池包输出端与智能电池变换器输入端连接,所述 智能电池变换器输出端与外部负载连接。
7.优选的,所述多功能整流器输出端与外部负载之间设有第一触点,所述 多功能整流器输出端与高倍率电池包输入端之间设有第二触点。
8.优选的,所述主控模块与第一触点、第二触点电连接,控制第一触点、 第二触点的闭合或断开。
9.优选的,所述高倍率电池包设置在车位的档杆后侧,所述高倍率电池包 上设有防盗器。
外部市电输入至充电桩主机,通过多功能整流器将交流电转换为稳定 的直流电可为外部负载和高功率电池包提供电源;
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充电类型,正常充电模式:通过多功能整流器直 接向外部负载输出电能;快速充电模式:优先使用高倍率电池包进行快速充 电,高倍率电池包电能耗完后采用正常充电模式;
1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充电桩, 在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充电桩主机之间并机互联,根据设定值自动调节各个的 电流,以减少对整个电网的负担;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充电类型,正常充电 模式:通过多功能整流器直接向外部负载输出电能;快速充电模式:优先使 用高倍率电池包进行快速充电,高倍率电池包电能耗完后采用正常充电模式; 另外智能电池变换器根据快充所需电流大小,可自动或手动调整快充电流大 小。
21.图中:充电桩主机1、多功能整流器2、主控模块3、智能电池变换器4、 高倍率电池包5、外部市电6、外部负载7、第一触点8、第二触点9、车位 10、档杆11。
22.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 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 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24.请参阅说明书附图,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智能充电桩, 包括充电桩主机1,所述充电桩主机1内设有多功能整流器2、主控模块3和 智能电池变换器4,所述充电桩主机1外部设有高倍率电池包5,所述多功能 整流器2输入端与外部市电6连接,所述多功能整流器2输出端与外部负载7 连接。
25.进一步的说,所述多功能整流器2输出端还与高倍率电池包5输入端连 接。
26.进一步的说,所述高倍率电池包5输出端与智能电池变换器4输入端连 接,所述智能电池变换器4输出端与外部负载7连接。
27.进一步的说,所述多功能整流器2输出端与外部负载7之间设有第一触 点8,所述多功能整流器3输出端与高倍率电池包5输入端之间设有第二触点9。
28.进一步的说,所述主控模块3与第一触点8、第二触点9电连接,控制第 一触点8、第二触点9的闭合或断开。
29.进一步的说,所述高倍率电池包5设置在车位10的档杆11后侧,所述 高倍率电池包5上设有防盗器。
外部市电6输入至充电桩主机1,通过多功能整流器2将交流电转换为 稳定的直流电可为外部负载7和高功率电池包5提供电源;
用户可根据需求选择充电类型,正常充电模式:通过多功能整流器2 直接向外
部负载7输出电能;快速充电模式:优先使用高倍率电池包5进行 快速充电,高倍率电池包5电能耗完后采用正常充电模式;
智能电池变换器4根据快充所需电流大小,可自动或手动调整快充电 流大小;
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充电桩主机1之间并机互联,根据设定值自动调节 各个的电流,以减少对整个电网的负担。
36.本发明的一种新型智能充电桩,在一个区域内的多个充电桩主机之间并 机互联,根据设定值自动调节各个的电流,以减少对整个电网的负担;用户 可根据需求选择充电类型,正常充电模式:通过多功能整流器直接向外部负 载输出电能;快速充电模式:优先使用高倍率电池包进行快速充电,高倍率 电池包电能耗完后采用正常充电模式;另外智能电池变换器根据快充所需电 流大小,可自动或手动调整快充电流大小。
38.以上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 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 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 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39.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术语为基于 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 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 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40.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 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 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 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 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 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
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 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 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 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 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 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42.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 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
43.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 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 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 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 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 特征。
如您需求助技术专家,请点此查看客服电线.智能汽车人机交互研究 3.自动驾驶预期功能安全及可靠性 4.驾驶功能与车辆动力学数据融合 5.驾驶场景大数据分析技术 6.车辆性能研究
1.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 2.轮毂电机驱动与控制 3.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控制 4.智能电动汽车
1.内燃机节能及排放控制技术 2.汽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 3. 车辆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